小康,《俺们》来啦!
2021 07/10 19:35
来源 山东画报出版社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曾经我们走过那么多艰难的道路,通过一个个实践案例铸就一个个辉煌成就,终于交出了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

如今回首这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你会用怎样的表情说出怎样的话语?

640.jpg

《俺们——山东小康之路影像纪实》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定价:268.00 元

山东画报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从数以万计的照片中筛选出了150余幅,精心集成《俺们》一书,用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一个个难忘的场景,以百姓的目光展现出山东人民小康社会建设的点点滴滴。

奋斗的幸福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山东既有肥沃的平原,也有贫瘠的山区,连绵的海岸线更是遥遥延伸到海天的尽头。

通往小康的道路千万条,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走稳每一步。

640.png

奔向小康的拖拉机 (李百军 摄)

沂蒙老区的人们还清楚记得,曾经因为山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家家户户都生活得相当拮据。终于,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片相对闭塞的地区,人们满怀热情奔向幸福。

那时候开着拖拉机,载着满车的粮食和喜获丰收的村民,手里握着方向盘,就好像牢牢握住了未来殷实美好的生活。

640 (1).png

俺们也“下海”了 (李霞 摄)

640 (2).png

临沂商贸的蝶变 (李百军 摄)

手里有些积蓄之后,不甘于现状的农民们开始跃跃欲试去“下海”去“闯世界”,连平日在家相夫教子的妇女心思都活络起来了。

从露天经营的地摊到塑料大棚,再到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商场,这场商贸蝶变是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所缔造的传奇。

640 (3).png

俺们的大棚菜上市了 (李锦 摄)

“寿光大棚菜上市了,上市了!”

位于平原地区的寿光拥有种植蔬菜的先天优势,乘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1989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开市,山东的“小菜园”一步步做大做强,最终成为了全国的“菜篮子”。

640 (4).png

“小菜篮”越做越大的智慧

640 (5).png

小菜篮,大民生 (韩明云 摄)

当然,这条富裕之路也并不是想象中的一马平川。王乐义是和改革开放一起来到寿光的,那时他担任三元朱村的村支书,带着乡亲们废寝忘食地钻研技术。

在诸多王乐义这样引路人的带领下,“菜篮子”越做越大,寿光蔬菜还摆上了国外的餐桌。

640 (6).png

海上“良田”

山东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当平原和山区一片繁荣景象时,东部沿海的人民也没闲着。

640 (7).png

第一船

640 (8).png

海边的创新高地

传统粗放养殖会对海域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瀚海碧波中,海洋牧场的建设运营正悄悄改变传统渔业生产方式。

海上“良田”越来越肥沃,每到海域丰收的季节,鱼满舱,船归来。

与此同时,打造海边创新高地的任务一刻也没有放松。2008年,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成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助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引擎。

这片大海,连接着最广阔的世界。

在希望的田野上

政策开花、经济开花,人们更加期待的,是希望的田野上那片青青绿苗开花的过程。

640 (9).png

俺们的学校大变样

黑屋子、危房子、土台子,是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贫困山区学校最深刻的印象。

就像人靠衣装,发展教育也不能短了硬件设备。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山东各地逐步对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1000多万中小学生得以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

640 (10).png

在城里上学的农村娃 (刘占伟 摄)

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的兴盛发展,越来越多农民工奔向大城市。

但是孩子呢?

成为留守儿童?或是在城市与家乡间颠沛辗转?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平稳享受校园生活,2003年11月22日,济南首批13所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济南市教育局郑重承诺:不让一个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济南失辍学,他们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发展教育,一个人都不能少。

640 (11).png

“大鼻子”校车进山啦

640 (12).png

俺们也能学3D

640 (13).png

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 (杜昱葆 摄)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安顿好了,留在村里的孩子们也不能被落下。

于是我们看到“大鼻子”校车开进了山,从家门到校门口的道路更加安全。

于是我们看到县城的学生们也进了微机室,3D打印、机器人、VR......先进的技术一个个来体验。

于是我们看到各学段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从学前班到研究生,努力上进的学生再不会因为家贫而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640 (14).png

美丽乡村,我们来了

640 (15).png

故乡的葡萄园,俺回来了 (许传宝 摄)

640 (16).png

曹县的“汉服博士” (郭绪雷 摄)

全面建设小康注定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历史任务,不断茁壮成长的绿苗,便是这一事业源源不竭的力量。

重视教育,尊重教育,筑巢引凤得到的是受教育者欣然的反哺。

其中有高校志愿者和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工作人员来做村民的“贴心人”和乡村发展的“引路人”。

也有大学生自愿返乡,带着新技术、顺着新潮流振兴农业发展。

更有“汉服博士”等等新兴的创业者,在互联网的风口下成功分到一杯羹。

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增长了乡村的收入,让家乡变得更富了、更美了,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使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从前,农村人想过好日子只能进城打工;

现在,美好的生活就近在家门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什么是小康生活?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千万,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容肯定是最漂亮的那份答卷。

640 (17).png

俺们也爱赶时髦 (李百军 摄)

640 (18).png

大片来了

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的水平获得普遍提高。

我们也能穿上时髦的新衣服,无论在村头还是在海边,都能自信满满摆出一个美美的造型。

我们也能享受技术发展的成果,一张幕布观赏世界大片,一条网线知晓五湖四海。

640 (19).png

火车来了

640 (20).png

老爷爷的“新宠” (宁舟浩 摄)

实现全面小康,基础设施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

我们看着一条条公路从城里铺到村头,还坐上高铁呼啸着奔向全国各地。

我们看着一座座信号塔高高架起,从3G、4G到5G,信号越来越满,网速越来越快。

640 (21).png

医保全到位,城乡都一样

640 (22).png

“当家人”,俺们自己选 (李霞 摄)

全面小康,更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平等而体面地活着。

我们见证了打破城乡医保壁垒那一刻,从此一卡在手,医保无忧,城里乡下都一样。

我们见证了基层选举的不断完善,如今能够亲自一票一票选出自己信任的“当家人”。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技术在进步,政策在完善,归根结底,是“人”的力量在参与书写着新的历史。

640 (23).png

乡音难改,在山东,说到激动之处,总是情不自禁把“我们”说成“俺们”,这一方言背后,是山东人骨子里的淳朴憨厚。

在拿到《俺们》的那一刻,看着封面上那些过上好日子,笑得格外灿烂的泉子村村民,你一定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翻开《俺们》,书中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都是齐鲁大地上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的现实,或是父辈曾经参与的历史。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

这是山东人民对于小康生活朴实而真挚的礼赞。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